提到团购,当下年轻人谁都不会陌生,互不认识的陌生人聚集起来通过网络对同一件商品点击下单,商家根据薄利多销的原理,将某件商品以远低于市场零售价格的团购价,卖给消费者,团购似乎成为了时下年轻人购物的新模式。但不知您有没有发现,自从进入2012年后,无论是团购的次数还是团购的商品都少了许多,不像前两年那么疯狂了。有人说:团购的商品除了吃就是玩,一点有新意的商品都没有。有人说:团购到的商品和服务,质量和水平太低,买的不如卖的精。有人说:现在团购网站太多,鱼龙混杂,市场良莠不齐。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大胆预言“99%的团购网会死掉”,也似乎就要在2012年应验了。那么团购网站兴起的这几年,究竟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件商品参与团购中间经历了哪些过程,双方又是如何分账的?什么样的商品乐于参加团购?广大读者因为团购又受了哪些伤害?本期“伊查到底”就来和各位聊一聊与团购相关的话题。
现状:团购的分化已经预见
2011年的夏天,在津湾广场某火锅店,记者和朋友一行四人来此用餐,清楚地记得那顿晚餐是从网上“团”的,原价479元的海派火锅四人套餐,团购价格仅仅是198元。前不久,再次来此用餐,人均价格70元左右,而这一次没有再通过网络团购用餐券。前后两次用餐对比后发现:无论是菜品质量还是分量,这一次都比那顿团购餐要高出许多。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记者:“团购看似便宜,其实根本不便宜,买的不如卖的精。价格看似降下来了,其实全从质量上找齐了。”
一位经常参与团购的读者跟记者说:“去年,每每想出去吃饭了,就上团购网站上团张餐券,想看电影了,就团一张电影票,团购着实太凶猛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团购",这一年前前后后花在团购上的钱足足千余元,但和原价相比,只相当于打了2折,但今年团购的频率明显少多了。过去是团购网站牵着消费者的鼻子走,似乎看上去什么都便宜,哪个都想"团",一些本未列入计划的开支因为团购而消费了。今年,这种情况大为改观,除非已经计划好今晚想去看一场电影,才会团一张电影票,否则不会轻易点击团购网站。再有,团购网站上售卖的那些商品或服务,除了吃就是玩,真正需要的东西很难寻觅。”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相比2010年、2011年,团购网站大行其道的鼎盛场景已经不同了,团购网站似乎逐渐进入了衰落期。从出现到鼎盛再到衰落,其用时之短,发展之迅速,估计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团购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团购网站数量暴增到5000多家。然而,数量并不代表质量,在经历近乎疯狂的飙升后,团购市场一片混乱。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团购网站降低审核标准致使价格不实、假货、服务质量低等问题频繁发生,最终导致这个明星的衰落。现如今,一些知名团购网站正不断缩减分支机构,大量裁减员工,以期度过团购的寒冬。
那么团购网站究竟在哪些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让消费者和商家与其渐行渐远呢?
首先,团购网站可选择的商品太少。通常都是那些利润较高的商品或服务,只有这样的商家才可能拿出超大幅度的优惠,加入到团购网站中让消费者选购。同样一款商品,在消费者和商家眼中,观察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之所以选择这款商品就是看中了其性价比,团与不团相差数倍,当然团购更省钱更划算。但从商家来看,大幅优惠吸引来的未必是自己的潜在客户,而且还可能让那些全价购买的忠实客户心理中产生了“价格歧视”的感觉。在价格比拼方面,商家再度处于弱势,商家通过团购很容易地公开商品的底价,让消费者会产生一种错觉。就以记者那次团购价格为例:原价479元的火锅套餐,团购价格198元,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这家店简直就是“暴利”,自己的价格命脉掌握在消费者手中,一旦涨价就有可能伤害到忠实消费者。最后,团购的价钱虽然很低,但是体验很差,消费者浅尝辄止,并没有转化为长期客户。团购餐券的消费者用餐时被聚拢到某一餐区,食材比起正价消费质量差许多,对餐厅的负面印象完全掩盖住了团购所带来的优惠。
团购混乱的处境能给盲目发展的其他行业敲响警钟。
数据:团购网站迎来第二次瘦身
根据本报“伊查到底”记者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月进入龙年的团购行业表现稳定,尽管因春节因素成交额呈现习惯性下滑,但总量仍然达到13.5亿元,同比去年1月增长255%。其中服务类团购成交额占比达到84%,独自撑起11亿元规模的市场这是关注该行业的人乐于看到的数字,对实物类团购的依赖性降低,说明国内团购业已然着陆,大跃进时代成为历史。团购行业过往的风风雨雨,跑马圈地,广告大战,如今看来就好比体育竞技里的资格赛,真正的高手较量现在才刚刚展开。到了2012年2月全国团购交易总额21.44亿元,共计开团341476期,售出3511.32万份,平均团购价62.61元,平均折扣率0.41。在1月春节长假团购交易额触底的基础上,2月全国团购交易额环比上涨27.5%,而相比2011年春节所在的2月同比大增322%。
关于团购网站数量变化,截至1月底国内仍有3790多家网站从事着团购生意,比起2011年12月减少的117家并非人间蒸发,绝大部分网站选择了转型,2012年中国团购行业仍然会维持着千团大战的规模。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团购业所谓洗牌的资格赛已经淘汰了一大批杂牌选手,并且洗牌已经波及到一线网站。随着风投从热捧转为冷眼旁观,想在团购业实现空手套白狼和暴富的机会已经不存在了,但棋盘上的残局,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清楚,即使大局已定,官子阶段仍然会很漫长。而要看布局者的水平,目前已可见端倪,不仅整个行业正在回归“二八法则”的规律,一线网站也正在出现分层,而这个分层预计在进入第二季度时会更加清晰。
就在记者截稿时,《2012年2月中国团购统计报告》数据发布,2月份团购网站数量继续呈现锐减趋势,数量比1月份净减164家,规模缩减至3626家。与鼎盛时期的5000多家相比,用“死伤过半”来形容如今的团购版图毫不夸张。
团购业目前存活较好的网站,恰恰是具备本地化电子商务运营基础(如大众点评团等),以及一开始就在管理运营上下了功夫的(如美团等)。这些网站的团购份额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从连贯数据中也能看到,从亿元俱乐部,到2亿元阵营,一线网站的层级划分已经出现了,局初步划定。其中,销售额登上2亿元门槛的有3家,包括:拉手、美团、窝窝;1亿元档位的团购网站有3家,包括大众点评团、糯米网和F团。此次前十大团购网站销售额占比接近92%。但是,不论是整个行业还是一线网站内部,洗牌都会继续,可以肯定3000多家团购网站仍然太多了,也可以肯定一线网站中还会有人出局。这一剧变很可能在今年二季度前后出现团购网站总数即将迎来第二次瘦身。
交易:商家是如何登上团购网的?
本报记者以商家的身份咨询了在津开设团购业务的网站,如果想联系团购业务究竟该如何操作。业务员李先生跟记者道出了团购网站低价折扣的秘密。
一张价值600元的健身月卡,团购价58元,作为消费者你敢相信吗?不到一折的价格真的可以购买到一个月内无限次的健身机会吗?李先生告诉记者:“这一切的确是可以实现的,团购网站能拿到低价折扣的秘密在于不考虑边际成本。比如拿这张健身卡为例,我们是根据他的原始价格开始谈价的。一个客人到店需要花在健身器材的费用可以忽略不计,无非就是店面成本、煤水电气这些费用,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算上一家店的最大容客量,就可以算出一个月花在一位客人身上的净成本了。”折扣卡以商家不亏损为底限,这是网络团购低价的最大秘密。那么团购网站的收益是什么呢?那就是找这些商家收取的推广费。团购网站销售的商品类别众多,尤其是一些热门类别,比如餐饮、休闲等,多少家云集一网,越是靠首页越有点击率,越可能吸引顾客下单,但商家若要首页置顶,必然要从利润中拿出三成左右的费用做推广。
低成本不等于没钱赚,想赚钱必须在客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一款商品挂在网页上的位置,时间段等都相当关键,一旦点击率暴增,即便一张月卡卖到58元,商家仍可赚钱。只是商家更希望借此拿到客户的个人信息,将尝试客户转化为固定客户。
一款商品加入团购,作为商家如何能够拿到钱呢?团购采用的是预付现金的模式,消费者付费后,网站大致按照20%、20%、35%的比例分为前期、中期、尾款交给商家,剩余的25%一般就是网站的盈利部分。这种付款方式的确也挫伤了一部分商家的参与团购的积极性。所以中等规模的团购网站一般都能保持手中有上百万现金,正是这笔钱使得许多小网站甚至团购业务不盈利,也能靠手中这笔不断滚动的现金流保持着繁荣的样子。
进入2012年后,团购网站似乎对KTV、餐饮、电影票等利润率过低的团购类型逐渐放弃了,这种类型商品的底价消费者早已熟知,对于团购网站而言涨价近乎不可能,但不涨价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赚钱的由头了,团购网站将重心移至实物网购类产品。做“实物网购”,同样有利有弊,利在于能确保利润,经营过程比较简单。但弊端是整个网站对商户的约束越来越难,因为大部分团购网站不具备仓储物流的能力,因此对售卖实物产品并不入库,而只是将用户购买订单转给商家直接快递发货,存在无法严格审核商品质量的风险。一旦商品质量出现问题,消费者找网站,网站找商家,必定成为一场“罗圈架”。
细算:方知酒店为何参与团购
记者通过某团购网站看到,津城不少快捷酒店都通过网络团销自己的房间,位于南开区长江道附近的一家酒店在团购网站上标出的价格是108元/晚,而挂牌价格是218元/晚,通过这样一项团购,客人省下了110元,省得钱比消费金额还要多。按照图片上的地址,记者来到了这家酒店,希望通过记者的亲身了解,看一看团购到底值不值。
抵达这家酒店后发现,这家酒店并非连锁酒店。记者以客人的身份询问前台服务员,她告诉记者:“大床房、标间每晚158元。”听到这样的报价记者看到,酒店在团购网站上宣传的省下110元只是噱头,通过团购网站最多省下50元钱。
那么一家经济型酒店每间房间每天的成本大致是多少钱呢?本报“伊查到底”栏目的记者通过酒店的经营者方面进行了了解。据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理介绍:酒店最大的成本是房租和水电,近几年天津经济型酒店迅猛发展,几乎已经到了每条街都有一家酒店,重点区域经济型酒店扎堆开分店的境地。所以现在能找到合适的房子做经济型酒店很难,房租价格也在持续攀升。而控制成本又成为了酒店必须考虑的问题,成本控制得好,酒店赚钱相对轻松一些,一旦刹不住车,任由成本横行的话,酒店必然是亏损。除了这部分外,人力资源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酒店24小时营业,服务员至少要三班轮转,需要在人员方面花费的更多。再加上用电、用水、床品洗涤、洗洁用品等诸多开销,一间房间每天的开销要在90元左右。但前提是,整个酒店的入住率必须满八成,如果达不到八成入住率,成本必然还会往上走。这一点似乎印证了网站工作人员此前的说法。
控制成本的最佳办法就是提升入住率,因此酒店方面就希望通过团购网站增加自己的入住率。通过团购网站能够带来酒店想要的效果吗?这位经理向本报记者坦承地说:“效果一般。”
首先,客人虽然点击购买了酒店的入住券,但这样的价格只是保本价格,根本不敢谈盈利。购买了入住券还要看客人何日来住,酒店要求客人提前一天预定,如果当天客满,就要延期使用,延期使用带来的结果是:客人不满,认为这是欺诈,一旦网上充满差评,对客人选择时就会带来影响。如果在使用期内,客人未使用,还要按照原价退款。这样酒店根本谈不上盈利。
其次,容易给客人带来价格上的误导。2011年,这家酒店的房间团购价曾一度低到99元,今年涨到了108元,虽然涨了不到10元钱,但明显感觉客人的下单量低了。因为网上参与团购的酒店不仅一家,一家涨价,一家没涨,客人自然就会选择价格低的。在团购网站一味拼价格的大背景下,这家酒店未来是否还要继续参与团购或许是个未知数。
第三点则是团购网站“剥皮”越来越狠。“团购网站佣金不断上涨,网友在团购网上看到的价格里既包括售价也包括佣金价格,导致我们必须降价再降价,否则消费者就看不到实惠了。”经理向记者倾诉道。他说:“我们和天津不少团购网站都合作过,也深知各家网站的影响力,有些合作过之后根本看不到收益。我们不像如家、7天那样的连锁酒店,人家的官网就可以吸引点击,客人找到酒店官网就可以直接下单订酒店,我们只能借助团购网、旅行网进行推荐,有时想想,完全都是在为广告推介埋单。”
分析:团购网站伤在何处?
网络团购从无到有,直至鼎盛时期全国有5000余家团购网站同时经营,再到2012年2月降至3626家,这中间的过程的确值得深思。为什么众多网站,甚至是私营网站都乐于做团购生意,那是因为这个行业门槛低,监管难。似乎人人都觉得团购业“钱”景无限,而忽视了消费者最关注的商品质量、服务水平。
近两年来,发生在团购方面的欺诈事件,网站卷钱跑路事件不胜枚举。一方面是网站经营者存心想坑害消费者,坑到一笔钱后火速跑路。另一方面则是在惨烈的同质化竞争下,一些中小型团购网站因入不敷出而难以为继,只好率先关闭,黯然离场。看似火爆的团购网站,并非想办就能办,中间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
首先便是资金压力,一家著名城市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看着我们网站团购业务流水金额不少,但真正能算得是我们的钱少之又少,大多要返还给商家。剩下的那部分钱还要做运营,做宣传。同行在那段时间都在打广告,我们也得跟上,无论是公交车体,还是电视、报纸,能上的都得上,弄来弄去真正落入网站口袋里的钱真的剩不下多少了。但网站之所以要维持就要看长期,短时的投入吸引了忠实的消费者乐于在我们网站旗下的团购频道购物,这就是最终的目的。有了这些资源,才有可能找到风投,接下来运作上市。
其次,消费者给予的压力也是巨大的。2012年消费者通过团购购物的确比起前两年理性了许多,看不中的商品坚决不可能下单的,似乎团购这波风潮逐渐过去了。就像2009年那段时间,风靡全国的偷菜游戏,时至今日还有谁来玩?网络这种“热伤风”式的推广模式,来得快去得也快,似乎一夜之间就能让消费者告别网购。再有,网购在兴盛的那两年的确有不少负面消息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情绪,团购是否会上当成为了众多网络消费者团购时的第一疑问。这对于团购业的确称得上风险。
再有一点便是,“强强联手,弱肉强食”导致的结果,点击知名团购网站,你会发现和他们联手合作的商家都是知名大品牌,因为只有知名品牌才有付推广费的可能性。而那些小型团购网站的合作商家却鲜为人知,消费者越少,越不会有优质商户选择它来合作,网站的处境也就愈发艰难。
最后一点则是团购网站是否在会主动对消费者负责,行业自律成为了关键。企业经营时,消费环节中间发生的任何问题,至少有投诉的地方,有解决的地方。但一部分团购网站关闭后,对之前与其发生过交易行为的消费者采取了“不通知、不退款、不回应”的三不管态度,给消费者带来财务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使整个团购行业也染上污点。